close

我看過許多老師與學生零距離,相互擁有臉書好友、群組,勝智休閒活動會一起參與、假日相約聚會等等,而有些老師較嚴謹嚴肅,和學生保持一個上對下的距離,學生跟老師之間到底應該是什麼樣的關係呢?我自己對與學生相處有自己的原則,提供給新手老師參考,但提醒每個人的性格與特質不同,能找到自己最舒服的相處方式才是最重要的。

通訊軟的交流與使用

我個人對給手機號碼或是臉書、line這類的資訊不是很喜歡,當導師的話可能難免必須提供,但以下是依沒有帶班的情況下分享說明。
基本上我是拒絕提供私人手機與line的,雖然有時候難免有需要交代的事情,加上現在學生都是人手一支手機,常常掛在線上,因此傳達事情透過通訊軟體確實會比較有效率。許多班級通常會有自己的班群組,裡面基本成員就是全班同學與導師,有些會加入任課教師以方便老師傳達作業或提供學生詢問,但這類的群組我是拒絕加入的。原因很簡單,我認為老師在上課前應是「準備好的狀態」,因此需要繳交什麼作業、收哪些東西、規矩是什麼,都應該是利用「上課時間」傳達,不應該是課後才「突然想到」; 另外,老師的上班時間比學生上學時間長,只要學生有上學,老師就會在學校才對(除非請假),我個人是授課完會待在辦公室處理公務的人,因此我認學學生在校園時間若需要找老師,應該至辦公室找,而不是懶惰從教室走到老師辦公室,所以透過通訊軟體確認作業,這樣的行為並不健康,也會養成做事馬虎的習慣。

當然偶而會有學生突然有疑問或是突發狀況,因此我後來妥協的方式是,在授課班級中遴選一位小老師,僅加入小老師個人聯絡方式,並事先約定好不能洩漏老師私人通訊方式,並且仍然堅持只要我在校園,任何的問題都應該至辦公室詢問(緊急問題除外),尤其繳交作業的前一天,班上同學們會煩小老師問許多作業繳交的規則,這類我都一概不理,因為繳作業絕對不是課堂前一天才宣達的,學生必須為自己的行為負責,而不是協助他逃避自己的行為。這是目前為止我與學生的建立的默契,使用至今日都沒有什麼大問題。

私下談心或出遊聚餐

這一點倒真的要看個人,每個人與學生之間的距離拿捏不同,就會有不同的相處方式。有些老師喜歡有距離感的,有些老師喜歡親密,各有好壞,但我想舉幾個曾經看過的例子做討論。

[像朋友般的親密] - 有些老師認為,把學生當朋友一樣,稱兄道弟的才能接近孩子的心或取得互信關係,甚至打招呼時不用叫「老師」可以直呼名字或小名等。因此學校的部分老師會與學生交換臉書(可能臉書一千多人其中有六百人都是學生),有些甚至還會在臉書上抱怨學校政策、或私人情緒,更誇張的還有批評其他老師並誘發學生留言討論,這樣到底是好是壞呢?留給大家自己評斷吧。

[稱兄道弟,一起出遊吧] - 出遊部分也是看個人,有些老師喜歡邀請學生到自己家烤肉、過夜、出遊,或是一起吃飯、逛街、過生日、唱歌,或是乾爸乾媽的交流,拍肩擁抱稀鬆平常,這些也是一種交流或打入學生圈的方式吧。

我個人喜歡跟學生保持一種距離感,即你尊重我、我尊重你,但你有意見是敢開口與我討論的。

這個概念是,基本的禮貌我很堅持,但亦師益友是我希望能夠做到的。我認為「請、謝謝、對不起」這些是基本的禮貌,我自己需要小老師協助時,也會常用這些字眼,其實學生很聰明,他們很了解哪個老師可以這樣做哪些不行,如果能夠在平時養成身教言教的好習慣,學生也會慢慢受你影響的。

再者我很堅持學生就算與我很熟識,直呼我的名字時,後頭也需要加上「老師」兩個字,不是要拉開一種階級的距離,而是這是基本的禮貌。就像我稱呼不管哪個階段的老師,連關係很好的也是同樣會加上「某某老師/教授」的稱謂,因為我尊敬他的涵養與學識,也敬重他的工作,因此我認為這樣的稱呼是基本的尊重。以前學生總是喜歡在很遙遠的方位看到我時,就大叫我的名字「某某~~~」,如果距離近我會先微笑然後直接提醒,距離遠的我會裝沒聽見,並再找機會告訴學生為什麼我不回應,後來在校園中就比較少見這樣的情況了(但關係仍是愉快融洽的)。

另外,我非常鼓勵學生詢問我課程或作業問題,通常我會有問必答,並且透過學生反應調整自己的課程規劃,我認為這樣的相互調整與磨合才是健康的,因為老師不會永遠的是對的,你的教學方式也不是適合套用在每一個人身上,找到最合適這個班級風格的帶領方式才是最重要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貝瑞 手作·生活 的頭像
    貝瑞 手作·生活

    Berry's murmur space

    貝瑞 手作·生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